经济日报:合力推进民企与毕业生双向奔赴

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达1222万人,民营企业正发挥“稳就业主力军”的作用,成为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关键力量。随着全国工商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起的“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全面铺开,广大民营企业释放百万岗位需求,这场双向奔赴不仅缓解了“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矛盾,也为青年人开辟职业新赛道,为企业带来发展新活力。

转变就业观念

“近3年我们吸纳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为企业创新发展储备了强大的人才资源。”盛隆电气集团副董事长谢清伦表示,毕业生身上的活力和敢冲敢想的劲头,是企业创新发展需要的,也是人才梯队建设需要的。现在新业态新市场不断出现,年轻人往往能带来新思路。

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600万户,是每年提供校园招聘岗位数量最多的经营主体,也是每年吸纳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就业渠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全总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智库专家李长安认为,民营企业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角色,不仅体现在“量”上,更是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中表现活跃,具有明显的就业容纳力和吸引力。

一批民营企业凭借有竞争力的薪酬绩效体系和评价考核标准在就业市场上受到青睐。东贝机电集团年均吸纳应届毕业生百余人,公司董事长姜敏介绍,公司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最高30万元的奖励,另外设立“董事长特殊创新奖”,设定100万元奖励基金用于激励有突破性研发成果的青年工程师。“我们还强化股权激励,同时提供人才购房补贴。”姜敏非常看中毕业生的创新力,“毕业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突破思维,对于产品创新、企业发展很重要。”

谢清伦认为,民营企业的多元业态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职业选择,要建立容错机制,为毕业生创造发展空间。“年轻人要‘折腾’,民营企业就要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为年轻人搭建‘折腾’的平台,鼓励他们作出成绩,更重要的是包容他们的失败。”谢清伦介绍,公司创造“群体老板制”,鼓励员工内部创业,建立三级创业公司架构,当员工通过销售产品和服务淘到第一桶金、在公司账户上有属于自己的100万元后,就可以申请注册三级创业公司,担任经理;经理个人账户达到300万元后,可以申请成立二级创业公司,担任总经理;总经理个人账户达1000万元后,可以申请成立一级创业公司,担任总裁。“‘老板’队伍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也要看到,一些毕业生对于民营企业还戴着有色眼镜。李长安分析,一方面是在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求职者求稳的心态比较突出,民营企业不占优势;另一方面,部分民营企业确实存在用工不稳定、保障不健全甚至经营不规范等问题,让毕业生望而却步。

“企业和学生之间要多沟通,加深了解,才能真正做到双向选择。”谢清伦介绍,盛隆电气集团会为在校学生提供带薪见习机会,半年见习期里全方位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半年后,愿意留下来的,签约入职,想找其他工作机会的,我们就提供实习证明。”

“民营企业拥有广阔发展天地,年轻人能够在其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李长安建议,民营企业要不断完善工资制度、职工晋升制度等治理体系;求职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的社会认可度。

激发产教融合

高校毕业生有着创新精神和专业知识储备,也存在着经验不足、资源有限等短板。民营企业是人才的主要使用者,应发挥了解市场行情、了解产业趋势的优势,成为人才培养的参与者。

“人才是企业保持创新能力和长久动力的基石,必须高度重视其培养和发展。”李长安表示,科学的人力投资可以带来更大效益,企业要主动发挥培养年轻人的作用,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所需,也是履行社会责任。

“员工的成长速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姜敏介绍,为了让年轻人有清晰的成长路径,企业专门打造东贝职业发展学院,确保新员工3个月内掌握核心技能,建立“选拔、培养、重用”机制,选拔20余名技术骨干担任导师,邀请高校教授参与培养方案设计,实现新员工“1年打基础、3年成骨干、5年挑大梁”。“我们每年遴选150名左右青年人才,通过轮岗锻炼、承接项目等方式跟踪培养、大胆任用,现在已有11名‘90后’走上中层干部管理岗位。”姜敏说。

一些企业将培养环节前置,与院校合作,参与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设置与教学,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华文介绍,公司在人才引进上推行“订单班”模式,与黄冈职院共建“智能制造班”,培育的50余名技工已成为公司设备骨干;与武汉科技大学、黄冈应急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合作打造“化工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年均为行业输送安全管理人才百余人。

“要把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院校学科设置要充分考虑市场用工趋势,以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创新发展为导向。”李长安说。

对于企业来说,人力投入是当下的,回报却要较长周期,需要把握好投入和收益的平衡。“民营企业自身规模较小,可投入的资源有限,在引进和培养人才方面力量相对薄弱。”李长安建议,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工会组织等的作用,在资金、人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培养人才,从而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的进步一定是大家共同建设、创造的,我们招聘毕业生,是让他们来一起创造价值,我们从来没有将年轻人当作负担。”谢清伦说。

精准供需对接

数据显示,2023年入榜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吸纳就业总数1097.21万人,2024年为1065.75万,有所下降。专家认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一些矛盾和难题,例如,小微企业是就业基本盘,但小微企业知名度不高、招聘吸引力不足;又如,大学生就业难与民营企业招聘难并存,就业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对接不精准。

为了调动民营企业招聘积极性,各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人社部门加快落实稳岗返还、就业补助、社保补贴等惠企政策;教育部在春季开学就部署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截至3月底已累计开展12.9万场线下招聘会;各地搭建民营企业用工和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对接平台,提高供需匹配度,一些地方还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做好服务。

“我们集团内部设有技能人才认定评价机制,涵盖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等多个技能等级。员工获得相应技能等级后,当地政府会根据不同等级提供相应补贴,这不仅减轻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也进一步保障了技能人才的收入稳定。”姜敏说。

李长安认为,要加快建设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使其覆盖到每一个社区、街道,让就业信息更加透明高效地流动。此外,创业具有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应营造创业友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鼓励大学生创业。

稳固的经济基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底盘”。专家认为,要从稳就业的角度,帮助民营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就业新动能。“经济增长是带动就业扩大的最主要动力,鼓励民企招工用工,最关键的还是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李长安建议,将各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切实落实到位,引导民营企业培育新产业,发展新模式,为就业扩容注入动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业、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