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生态学者:如果地球重启,人类会被“格式化”吗?|涟漪效应

还记得小时候的夏天吗,雨后池塘边、水田里此起彼伏的蛙鸣,晚上院子里、草丛间,一闪一闪的萤火虫……过去夏天随处可见的它们,为什么消失不见了?它们的集体退场是偶然吗?

其实,很多科学家认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悄然开始。在《大灭绝时代》一书中,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用十三个历史上生物灭绝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第六次大灭绝的踪迹:它们并非像恐龙一样突然消失,而是一个一个物种慢慢地消失,甚至不经意间,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物种存在过,它可能就消失了。

我们都知道,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物种越丰富、越多样,我们的地球就越生机盎然。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本期《涟漪效应》邀请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何鑫老师以及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生态修复师郭陶然老师,一起聊聊:灭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为什么说生物多样性也是城市生活的刚需?假如用“动物视角”重新营造城市,我们容得下多少荒野?

以下为文字节选,更多讨论请点击音频条收听,或【点击此处前往小宇宙App收听】,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