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将展“天方奇毯”,从地毯珍品看伊斯兰艺术

澎湃新闻获悉,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6月将展出全新特别展览“天方奇毯⸺伊斯兰与世界文明的交织”。这是中国香港首个聚焦伊斯兰和中华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本次展览展期为2025年6月18日至10 月6日。 

“天方奇毯”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辖下的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展出约100件珍贵文物,包括地毯、瓷器、金属工艺品、彩绘手稿及玉器等。展品主要来自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也有来自故宫博物院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珍贵藏品。这些文物不仅反映萨非王朝(1501–1736年)、莫卧儿王朝(1526–1857年)和奥斯曼王朝(1299–1923年)之间在艺术方面的往来,也展现伊斯兰和中华文明之间透过贸易、迁徙和外交所促成的互动。 

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去年举办“香港国际文化高峰论坛”期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和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天方奇毯”展览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合作成果。与此同时,展览亦是卡塔尔文化年计划的一部分。这项计划通过为期一年的合作项目,让卡塔尔与伙伴国家建立长远的文化、社会和经济联系,加强对彼此的尊重和理解。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伊斯兰艺术瑰宝的探索之旅

“伊斯兰艺术”涵盖宗教和世俗艺术作品。除了建筑之外,地毯是伊斯兰艺术中最大型、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博物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伊斯兰艺术收藏举世闻名。这次“天方奇毯”展览将展出众多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常设展线上的珍贵馆藏。 

宫廷地毯由技艺高超的织工精心制作,并获大量皇室资金支持。每幅地毯皆采用最上乘的材料,包括丝线、帕什米纳羊毛、金线和银线,再以来自世界各地的染料进行染色。“天方奇毯”展览中,面积最大的宫廷地毯甚至需要多达十位良工巧匠合力编织多年才能完成。展览中巧夺天工的地毯珍品,均生产于十六至十八世纪期间的萨菲伊朗、莫卧儿印度和奥斯曼土耳其及中国。

萨菲王朝苏莱曼沙阿一世“打猎”图地毯

此地毯是萨法维王朝赠予法兰西斯科·莫罗西尼(1619–1694年)的外交礼物。莫罗西尼是十七世纪晚期威尼斯共和国的领袖,也是当时最杰出的海军将领之一。这块具有450年历史的地毯,毯心以大型开光纹作装饰,其中有源自中国艺术的云纹及神兽图案。

萨菲王朝苏莱曼沙阿一世“打猎”图地毯   大布里士,萨菲伊朗   约1610年   羊毛绒头、棉经、棉纬  ©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凯沃尔基安海得拉巴地毯

“凯沃尔基安海得拉巴地毯”长度接近十六米,是现存全球博物馆收藏最长的伊斯兰地毯之一。莫卧儿宫廷的仪式活动中,这类隆重的“杜尔巴”(即“接待厅”)地毯便大派用场。此地毯将于这次展览中完全展开,为观众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近距离感受莫卧儿王朝的气派。 

凯沃尔基安海得拉巴地毯  德干,莫卧儿印度  十七世纪  羊毛绒头、棉经、棉纬  ©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如意宝珠礼拜毯

这块“如意宝珠礼拜毯”上有由三个圆圈组成的吉祥图案纹样,称为“金达摩尼”(梵语çintamani的音译),意思为如意宝珠。这种图案象征着幸运与权力,于奥斯曼宫廷中极为流行。地毯的中心描绘了祈祷壁龛,底部则绘有代表先知凉鞋的抽象图案。 

如意宝珠礼拜毯   塞伦迪或乌沙克,奥斯曼土耳其   十六世纪后期至十七世纪早期  羊毛  ©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花瓣纹栽绒地毯

此“花瓣纹栽绒地毯”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所产的新疆地域特色地毯,这种花卉图案的地毯用于装饰皇帝的宫殿。在本次展览中,这块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御用地毯将与一疋华丽的萨菲丝织金锦布料共同展示,两者的设计风格相似,交相辉映。 

花瓣纹栽绒地毯   清 乾隆(1736–1795年)  银线边金线心  © 故宫博物院 

四大单元呈现伊斯兰世界与中国文化交流

“天方奇毯”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展示萨菲伊朗、莫卧儿印度和奥斯曼土耳其一带的艺术结晶,并追溯自十世纪以来伊斯兰世界与中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   中国江西景德镇御窑  明 永乐(1403–1424年)  瓷   © 故宫博物院 

嵌银金黄铜盆  叙利亚阿尤布或马穆鲁克王朝  十三世纪中期  铜合金、银、金 ©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除了宫廷地毯外,展览囊括其他具代表性的伊斯兰艺术品,如书籍装帧、细密画、陶瓷、金属工艺品和玉器等,充分展示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伊斯兰世界与中国的艺术交流。这些罕见珍品首次在香港展出,为观众勾勒出人群、地域及文化交织的迷人故事。

萨菲王朝苏莱曼沙阿一世所藏《古兰经》   伊斯法罕,萨菲伊朗   1683年   不透明水彩、纸本镀金颜料   ©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本文综合整理自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